肺结核住院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状况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于佳佳; 李亮; 杜建; 陈鸿雁; 刘健雄; 马金山; 李明武; 秦敬民; 舒薇; 宗佩兰; 严晓峰; 张义; 董永康; 杨之怡; 梅早仙; 邓群益; 王璞; 韩**; 吴妹英; 陈玲; 赵新国; 谭雷; 李福建; 郑超; 刘宏伟; 李昕洁; 阿尔泰; 杜映荣; 刘风林; 杨松; 崔文玉; 王全红; 陈晓红; 韩骏峰; 谢清尧; 冯燕梅; 刘文玉; 唐佩军; 张建勇; 郑建; 陈大为; 姚向阳; 任彤; 李艳; 李媛媛; 吴磊; 宋强; 杨梅; **; 刘媛媛; 郭述良; 严琨; 沈兴华; 雷丹; 张艳丽; 康万里; 唐神结
来源:中国防痨杂志, 2020, 42(06): 563-569.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20.06.006

摘要

目的探讨住院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参加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15省21家医疗机构360 187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结核病灶累及部位等信息,比较分析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 360 187例肺结核患者中,男238 910例(66.33%),女121 277(33.67%),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47(28,62)岁;42 987例(11.93%)并发肺外结核,并发率依次为结核性脑膜炎[2.72%(9809例)]、颈部淋巴结结核[1.93%(6966例)]、结核性腹膜炎[1.59%(5733例)]、结核性心包炎[0.94%(3399例)]、肠结核[0.94%(3380例)]等。男性肺结核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多浆膜炎、腰椎结核、胸椎结核、胸壁结核的并发率分别为2.44%(5829例)、1.44%(3429例)、1.41%(3376例)、0.90%(2138例)、0.75%(1791例)、0.67%(1604例)、0.64%(1522例)、0.60%(1438例),均明显低于女性[分别为3.28%(3980例)、2.92%(3537例)、1.94%(2357例)、1.04%(1261例)、0.90%(1093例)、0.79%(960例)、0.76%(924例)、0.66%(805例)](χ2=215.235,930.541,144.480,18.061,23.272,16.442,18.585,4.976;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1~岁组至≥65岁组)肺结核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多浆膜炎、腰椎结核、胸椎结核、胸壁结核、咽喉结核的并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70.549,2939.502,1830.620,673.372,115.428,319.078,52.512,19.308,439.177,136.619;P值均<0.05)。除胸椎结核的并发率未呈现出随年龄变化的趋势(χ趋势2=0.814,P=0.367),结核性心包炎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χ趋势2=62.087,P<0.001)外,其他肺外结核的发生率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OR(95%CI)=1.325(1.297~1.353)];其他各年龄组风险均高于≥65岁年龄组[1~岁组、15~岁组、25~岁组、35~岁组、45~岁组、55~岁组的OR(95%CI)值分别为:4.995(4.655~5.360)、2. 481 (2.397~2.568)、2.053 (1. 982~2.126)、1.683 (1.619~1.749)、1.276 (1.228~1.326)、1.109(1.067~1.153)];在控制了性别的影响后,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OR(95%CI)=0.817(0.812~0.821)]。结论肺结核患者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和肠结核等多种肺外结核;且并发肺外结核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并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 单位
    保定市传染病医院; 沈阳市胸科医院;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平市结核病医院; 天津市海河医院;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省胸科医院;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东省胸科医院;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 广州市胸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