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唱衰理论,但很多主流学者并不认为理论已死。理论热潮的回落与传统文学及经典在整体上的衰落、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图像化消费方式的盛行关系密切,也与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式微和"冷战"结束、区域研究萎缩等因素相关。所谓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是理论自身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彻底终结和死亡。如果从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后理论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新校正方向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彻底反思过去一个多世纪对西方理论过度崇拜和狂欢式套用的基础上,思考理论的中国在地化问题并着手建构适合中国文学和文化语境的文学理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文学性,需要加强理论对现实的关注度,更需要彰显一种后人文性。
-
单位清华大学; 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