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血管瘤剥除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安全性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剥除组(28例)和栓塞组(35例)。剥除组采用血管瘤剥除术进行治疗,栓塞组采用介入栓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1周的肝功能指标、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肝区疼痛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栓塞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短/少于剥除组(均P<0.05)。术后1周,两组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中剥除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均P<0.05)。术后1周,栓塞组常态下、压迫状态下肝区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剥除组(均P<0.05),而术后1个月,两组常态下、压迫状态下肝区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1周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肝功能异常、肝脓肿、术后感染、胆囊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瘤剥除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而介入栓塞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其对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也较小,能有效减轻肝区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