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的16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PED均在患者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载瘤动脉。收集患者首次DSA随访时间和影像资料, 将患者分为ISS组和非ISS组。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与ISS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1例患者共168处动脉瘤, 植入179枚PED, 88处(52.38%)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 80处(47.62%)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随访时间6(5, 7)个月, 共有31处(18.45%)动脉瘤出现ISS, 其中16处(9.52%)为轻度(<50%), 13处(7.74%)为中度(50%~75%), 2处(1.19%)为重度(>75%)。ISS患者均无相关临床症状, 其中1处(0.60%)动脉瘤进行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单因素分析显示, 支架直径、动脉瘤位置、甘油三酯、载瘤动脉远端直径和载瘤动脉近端直径与ISS发生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支架直径(OR=0.332, 95%CI 0.191~0.578, P<0.001)和甘油三酯水平(OR=1.641, 95%CI 1.034~2.605, P=0.036)是I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并发症。支架直径较小和甘油三酯水平偏高是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