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降雨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土壤酶是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快速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因此研究亚热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有效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影响。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隔离30%降雨(TE1)和隔离60%降雨(TE2)3种处理,于2020年9月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9年的隔离降雨对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隔离降雨后,4个土层的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与CT相比,TE2处理0—40cm土壤AP、βG和NAG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40—60cm土壤AP酶活性在TE1和TE2处理中降低均较为显著。随着土层加深,3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逐渐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在0—10cm土壤中,土壤含水量(SWC)、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的主要因素,10—20cm土壤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控于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铵态氮(NH_4~+—N),而可溶性有机氮(DON)和硝态氮(NO_3~-—N)是调控20—40cm土层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素。在40—60cm土壤中,碳磷比(C∶P)主要影响着3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可见,不同深度土壤胞外酶活性对降水减少的响应及调控因素不同。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