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艺术实践有利于艺术的审美体验,却并非是提升主体审美能力的唯一途径,从文化艺术的历史谱系与脉落流变中找寻艺术发展、变化的线索,有可能比直接从事艺术实践的感性体验更具理性逻辑,从"知"、"识"的角度对于艺术与审美有所判断,可以更整体的对于艺术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有所把握。当代艺术现象纷繁复杂,多元的艺术观与价值追求,使得传统的艺术阐释"捉襟见肘",所谓艺术的"终结"说、"死亡"说等观点,充分反映了这种审美解释与评价上的危机与贫困,同时也体现艺术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而"比较"作为审美主体的意识存在,无论作为一种视角还是一种方法,体现了比较艺术学学科的鲜明特点,因此,比较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在当代文化交流与交融的潮流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将"比较"研究的学术意识与研究方法贯彻于艺术学的研究生教育,使其具备比较艺术学的学科视角,可以使初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们更加理性、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坚定研究的信心与决心;在比较视阈下审视当代多元的审美关系,注意形象美、意象美、抽象美、观念美的在中西文化中的审美差异,认识到西方既丰富多彩又十分深刻的现代艺术与美学批判的理论谱系,又要对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美学进行理解与认识,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有效破除中西方艺术与审美"区隔",解决当代艺术与审美的诸多困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