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印度华首线虫的核糖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序列,探讨其作为分子标记的应用潜力。方法 2016年6月,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榔梨镇捕捉到2条野生大王蛇,并从蛇体内分离获得7条印度华首线虫。提取7条印度华首线虫基因组DNA, 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和2 (ITS-1和ITS-2)、 5.8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 (cox1)、核糖体RNA小亚基12S、 ATP酶亚基6 (atp6)、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4 (nad4)基因,测序。采用ClustalX 1.83软件拼接各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cox1、 12S、 atp6、 nad4线粒体基因序列,以旋盘尾丝虫为外群,采用贝叶斯(BI)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7条印度华首线虫PCR扩增序列的种内变异。结果ITS-1、 5.8S和ITS-2扩增产物长度约为900 bp, cox1、 12S、atp6和atp4扩增产物长度依次约为400、 600、 500和400 bp。ITS-1、 5.8S和ITS-2的A+T含量为52.6%~53.7%,高于G+C含量(46.3%~47.4%), cox1、 12S、 atp6和atp4的A+T含量分别为67.1%~68.9%、 76.9%~77.4%、 73.0%~75.5%和70.3%~73.3%,均高于其G+C含量(31.1%~32.9%、 22.6%~23.1%、 24.5%~27.0%和26.7%~29.7%)。ITS-1、 5.8S、 ITS-2、 cox1、 12S、 atp6和atp4的种内变异依次为0~2.5%、 0、 0~5.0%、 0~2.6%、 0~3.7%、 0.7%~8.7%和0~11.0%。7条印度华首线虫线粒体基因序列聚于一支,与钩口科锡兰钩口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印度华首线虫核糖体基因序列中ITS-2变异程度最大,有望成为研究印度华首线虫种内变异的理想分子标记。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ox1 <12S <atp6 <nad4, nad4是研究印度华首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理想线粒体分子标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