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痰外损”论治支气管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

作者:李默玄; 胡渊龙; 周宙; 邱占军; 陈宪海*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2022, 41(12): 1264-1269.
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2.12.003

摘要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特点之一,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其与中医学“伏痰外损”具有一定相关性。清代医家吴澄首次提出“伏痰”概念,并创外损学说。“伏痰外损”是支气管哮喘的核心病机,其中伏痰是发病基础,外损是伏痰的临床结局。外损作为伏痰的临床结局,具有虚证、损伤两种表现。其中,虚证是基础表现,于肺主要表现为气虚或气陷,这与黏液过度分泌导致气道阻塞、增加气道阻力(表现为喘息、气短、呼吸困难)并加速肺功能下降相通;损伤则与气道黏液高分泌导致气道结构病理改变相通。基于“伏痰外损”理论,可从“生痰之源”脾脏切入,采用理脾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