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umor necrosis factor ligand-related molecule1A,TL1A)表达对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的意义。方法 C57BL/6野生型小鼠,9~12周,平均(10.61±0.17)周;体重20~24 g,平均(22.50±0.19)g;清洁级,淋系细胞高表达TL1A转基因型小鼠,8~12周,平均(10.57±0.20)周;体重19~25 g,平均(22.61±0.23)g;清洁级,以Masson(MT)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法定量分析肠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结肠组织内Ⅰ、Ⅲ型胶原、TGF-β1及Smad3表达进行测定。以右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小鼠模型,采取随机法将C56BL/6野生小鼠及基因型小鼠分作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予以饮用蒸馏水,研究组予以间断性饮用2%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水,共4周。研究组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水饮用时间为:d1~5,d8~12,d15~19,d22~26,其余时间均饮用蒸馏水。定期观察小鼠,评定其结肠纤维化程度,结肠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Smad3表达。结果以LCK-CD2-TL1A-GFP引物序列对小鼠DNA进行测定,于192 bp处,野生小鼠无目的基因检出,而转基因小鼠则可见目的基因成像,以此可鉴定出转基因小鼠。健康结肠黏膜组织中有少量胶原蛋白沉积,予以MT染色后,呈现出轻微蓝色;予以天狼猩红染色后,呈现出红色,且于纤维化进程中,黏膜组织及黏膜组织下层胶原蛋白的沉积量逐渐增加,染色程度、染色面积也随之增加。野生小鼠中,研究组结肠纤维化程度加重比对照组更高;转基因小鼠中,研究组结肠纤维化程度加重比对照组更高,且转基因小鼠结肠纤维化程度比野生小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小鼠中,研究组小鼠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比对照组高;转基因小鼠中,研究组小鼠的Ⅰ、Ⅲ型胶原表达比对照组更高,且转基因小鼠Ⅰ、Ⅲ型胶原表达比野生小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小鼠中,研究组小鼠的TGF-β1及Smad3表达均比对照组高;转基因小鼠中,研究组小鼠的TGF-β1及Smad3表达比对照组更高,且转基因小鼠结肠组织中TGF-β1及Smad3表达比野生小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1A对肠成纤维细胞组织活化及增殖起促进作用,通过促使Ⅰ、Ⅲ型胶原大量合成,使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的程度加重,同时TL1A还能使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进一步发展,TL1A表达对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即促进TGF-β1及Smad3表达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