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学界对世界语言中屈折完整体和派生完整体的认识过程,发现派生类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不同路径演变为屈折类完整体,二者既可以共存于同一种语言,又存在不同方向的兴替。中国学者对汉语“了”类体标记与叙述性关系的论述,有的远早于经典类型学文献的出版时间,有的是在与时体类型学经典研究基本隔离的情况下形成的独立认识。使用完整体等跨语言比较概念能够避免选定具体语言中特定形式的机会主义影响,有利于解决汉语句尾和词尾体标记话语功能多样性的难题,更能体现类型学研究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