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于2017—2018年分别收集长江中下游地区90份和105份常规中熟粳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各供试品种(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素吸收量,对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协同提升途径。结果表明,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负相关,与有效穗数相关性不显著。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促进作用最大,而有效穗数通过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限制作用最大,千粒重通过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限制作用最小。总吸氮量与茎、叶、穗的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叶、穗含氮率相关性较弱,增加茎、叶、穗的干重是增加氮素吸收量的有效途径。直链淀粉、蛋白质与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以及稻米食味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降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提升稻米食味品质,但不利于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影响产量的关键指标千粒重、穗粒数与影响氮素吸收的关键指标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千粒重以及穗粒数无显著相关性,而蛋白质与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千粒重、穗粒数总体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直链淀粉淀粉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中,选择生物量较大,且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的品种,能够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产量、氮素吸收以及食味品质的协同提升,但这可能不利于加工以及外观品质的改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中的平衡关系。

  • 单位
    信阳农林学院; 扬州大学;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