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初,亚洲中高纬地区的气温迅速增暖后趋于稳定,大气环流由冬季环流转变为夏季环流。根据1951~2017年间各年亚洲中高纬地区春夏季节转换(以下简称季节转换)的时间,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区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季节转换发生早晚对梅雨期中国地区降水及环流的影响。在季节转换偏早(晚)年的梅雨期,对流层中层(500 hPa)高度距平场从东北亚中高纬、中国东北和日本以南地区出现“+-+”(“-+-”)的经向波状结构。在850 hPa距平风场上,也有相近的波状结构。当东北亚脊偏强(弱)时,东北地区为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为反气旋式(气旋式)距平。环流异常导致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多)。本文还初步探讨了亚洲中高纬地区入夏时间的早晚如何影响梅雨期大气环流和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途径。在季节转换偏早(晚)年,东北亚高压脊建立较早(晚),强度偏强(弱),而且对应的东北亚脊异常往往可持续到梅雨期结束,从而有利于东亚沿岸“+-+”(“-+-”)经向波状环流及相应雨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