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GIFT)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罗非鱼的鱼菜精养模式、鱼腥草-罗非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鱼菜混养模式和罗非鱼传统精养模式等3种养殖模式对罗非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水平的生长指标方面,鱼菜精养模式下罗非鱼肝体比系数低;样本鱼体重均重和肥满度在3种养殖模式间差异不显著。比较消化酶活力发现,传统精养模式胃蛋白酶在多数月份显著低于鱼菜精养和鱼菜混养模式,鱼菜精养模式肝蛋白酶活性最高,鱼菜混养模式在多数月份肠蛋白酶活性最高;7、10月份鱼菜精养模式肝胰脏脂肪酶和肠脂肪酶活性最高。鱼菜精养模式肠淀粉酶活性最高,肝胰脏淀粉酶在8月份最低,9月份显著高于传统精养模式,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鱼腥草生态浮床对水环境的改善使鱼菜精养模式下的吉富罗非鱼表现出较高的消化能力;鱼菜混养模式下鱼的放养密度过大造成拥挤胁迫最终影响罗非鱼的生长状态。
-
单位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