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有效药物发现之前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都非常高。近一百年来陆续发现链霉素、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等一系列经典抗结核化学药物,加上采用不同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了结核病。随着有效抗结核病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结核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在全球蔓延,同时结核菌持留导致的结核病疗程长及复发和潜伏感染也成为临床结核病治疗的瓶颈。异烟肼耐药相关katG突变、利福平耐药相关rpoB突变、吡嗪酰胺耐药相关pncA突变和喹诺酮耐药相关gyrA突变等通过阻滞抗结核前体药物活化、抗生素受酶影响失活、改变药物渗透和药物外排、改变药物靶点等影响抗结核病药物治疗效果;另外,结核菌代谢途径改变、DNA修复系统上调,转录及翻译系统抑制,毒素-抗毒素系统表达和反式翻译蛋白降解等自我修复和保护性机制使结核菌转向非复制性/休眠状态,从而在压力与抗生素治疗环境下存活形成结核菌持留状态。近年来,新型抗结核病药物与新的药物组合治疗方案不断推陈出新,改善了耐多药及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疗程,但针对结核菌持留尚未有更好的对策。未来需要加强针对耐药及持留结核菌的化学新药和宿主为导向的治疗方法研发、发掘中医药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价值等。本文通过回顾结核药物治疗的历史发展和近期进展,特别讨论了结核菌的耐药性和持留性问题,以便为结核治疗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
-
单位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