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

作者:杨育凯; 黄小林; 林黑着*; 虞为; 李涛; 黄忠; 荀鹏伟; 于万峰
来源: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04): 1809-1816.

摘要

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 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 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