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胃炎样胃癌的内镜下表现特点,并探讨其内镜诊断经验。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内镜图像、病变部位、病变类型和病理结果。将内镜下表现为糜烂性病变并经病理诊断为胃炎样胃癌的患者与良性糜烂性病灶患者进行差异性比较,对同期胃炎样胃癌患者与其他类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差异性比较,对同时性多发胃炎样胃癌患者与单发胃炎样胃癌患者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共纳入糜烂性病变3 039例,经病理诊断为胃炎样胃癌37例,其中3例为同时性多发胃炎样胃癌。同期诊断为良性糜烂性胃炎3 002例,早期胃癌141例,其中包含37例胃炎样胃癌和104例其他类型早期胃癌。不同部位的糜烂性病变癌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P=0.01),胃体糜烂灶癌变率高于胃窦(χ2=4.03,P=0.04),胃底糜烂灶癌变率高于胃窦(χ2=4.57,P=0.03)和胃角(χ2=4.26,P=0.04),胃底与胃体的糜烂灶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样胃癌与良性糜烂性胃炎在形态分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9)。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早期胃癌患者,胃炎样胃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小[(60.70±7.26)岁比(65.20±12.63)岁,t=2.05,P=0.04],两者在性别、病灶部位、病理类型、首次活组织检查阳性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样胃癌患者中,多发与单发患者在性别、主要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糜烂性病灶的敏感度(94.59%)显著高于白光内镜(78.38%)(χ2=4.16,P=0.04),两者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5,P=0.06)。结论胃炎样胃癌是一种隐匿性较强的胃癌类型,发生于胃底和胃体的糜烂灶恶性概率较高,并且较其他类型早期胃癌的发病年龄更小,使用NBI染色观察糜烂性病灶可提高胃炎样胃癌的检出率。

  • 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