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纯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种质,比较传统型和不同变异类型药用大黄产量和内在品质差异,为药用大黄栽培及种质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药用大黄外观形态制定不同变异类型标准,于采收期测定不同类型药用大黄产量,UPLC法测定游离蒽醌、结合蒽醌、鞣质和二蒽酮等14种功效成分含量。结果 药用大黄分为传统型和3种变异型(掌状中裂型、褐茎褐叶脉型和褐茎绿叶脉型)。3种变异型药用大黄产量均显著低于传统型(P<0.05);不同类型药用大黄的水分和水溶性浸出物差异不显著;3种变异型的总蒽醌含量和总游离蒽醌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型(P<0.05),而二蒽酮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型(P<0.05),褐茎褐叶脉型的鞣质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型(P<0.05)。与传统型相比,3种变异型药用大黄“泻下攻积”功效可能较强,“清热解毒”功效较弱,褐茎褐叶脉型可能更偏于“逐瘀通经”。结论 传统型药用大黄的产量和内在品质均优于3种变异型,药用大黄栽培过程中应注意种质筛选纯化;不同变异类型的功效偏性可为其“定向选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