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世纪30年代起,《木兰辞》不断被影像化,产生了一批中外影片或戏剧,这些作品对《木兰辞》所做的艺术改编基于多种不同的时代取向和社会诉求,同时也展现了这个“源文本”的经典性与活力。不过,1998年开始的迪士尼“木兰”系列电影火爆,导致同类的华语影片被边缘化。分析中外“木兰”题材影片在我国文化市场的差异性接受情况可知,大众认同不仅与时代性有紧密的关系,其间还隐藏着巨大的价值认知危机。到2020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更是无视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定情境,将其价值追求“偷换”为现代女性主体的必备要素,片面鼓吹“接纳真实的自我”,是用后殖民策略篡改了华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疫情之下文化对抗的加剧。这一趋势警示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各方应避免恶意误读与窄化“他者”,以平等对话去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