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肺微小脑膜瘤样结节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组织学来源。方法回顾性研究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诊断的93例肺微小脑膜瘤样结节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以及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和风险度,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同期5 239例肺切除标本中共发现93例微小脑膜瘤样结节, 男性18例(19.6%)、女性75例(80.6%);年龄范围38~81岁, 平均年龄58岁。病灶数目组别与就诊者年龄、性别、是否伴随肿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与发病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右叶单发病灶最多, 占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曲线下面积(AUC)=0.584, P<0.05, 理论cut-off值11.5, 建议适当的增加取材块数至少12块, 将有利于该疾病的发现。肺间质内微小脑膜瘤样结节细胞常围绕正常的肺泡腔, 伴有或围绕小静脉呈小簇状、旋涡状排列, 形态学温和, 55例进行免疫标记的病例中, 微小脑膜瘤样结节细胞波形蛋白表达率100%, 上皮细胞膜抗原、孕激素受体、CD56、Calponin也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 而甲状腺转录因子1、突触素、嗜铬粒素A、广谱细胞角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等均不表达, 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2%)。危险度评估显示该病变不是肺浸润性癌(包括其他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P=0.100)。结论肺微小脑膜瘤样结节形态学、免疫表型与脑膜瘤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二者是否为同一种疾病目前尚无定论。肺微小脑膜瘤样结节应该是一种良性病变, 是一种肺疾病周围的反应性病变, 其作用有可能是一种效应感受器, 调控小血管的开放与闭合, 可能对伴随病变具有营养支持作用, 为肿瘤细胞发生发展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