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1960-2019年不同地貌类型降水时空特征

作者:刘炜; 焦树林*; 李银久; 莫跃爽; 张洁; 邵雨潇; 冯椰林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05): 159-171.
DOI:10.13869/j.cnki.rswc.2021.05.019

摘要

为了解省域及不同地貌区降水的时空变化,以期为植被恢复和水旱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基于1960-2019年贵州省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点,利用小波分析分析及M-K法检验其周期性和突变性。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以-9.25 mm/10 a(p>0.1)速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春秋季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夏冬季呈不显著增加趋势。(2)六大地貌类型区逐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峰丛洼地型地貌区以溶蚀作用为主,降水最多(1 237.9 mm/a)且以-19.30 mm/10 a(p>0.01)的下降速率显著下降;溶蚀-侵蚀作用强烈的喀斯特低中山型、峰林谷地型地貌区、侵蚀-剥蚀为主的混合型地貌区年降水量下降趋势均不显著。(3)四季降水量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振荡;其中,第一主周期为28 a;第二主周期除夏季为15 a外,其余季节均为18 a。此外,春秋季降水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4年,夏季为2014年,冬季降水没有发生突变;因此,贵州省近60年降水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春秋季降水减少引起,且在峰丛洼地型地貌区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未来应注重洼地型地貌区植被恢复工作,以达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目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