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9例(79眼),随机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单纯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眼前节参数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了1年随访观察。结果单纯组术前、术后1 m、术后6 m、术后12 m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5±0.09)Log MAR、(0.54±0.20)Log MAR、(0.51±0.19)Log MAR、(0.48±0.16)Log MAR,眼压分别为(40.13±7.45)mm Hg、(16.61±3.79)mm Hg、(17.07±3.55)mm Hg、(17.48±4.06)mm Hg、(17.48±4.06)mm Hg,周边房角前粘连范围分别为(296.5±45.8)°、(135±51.6)°、(150±67.1)°、(169.6±84.8)°;联合组术前、术后1m、术后6m、术后12m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6±0.10)Log MAR、(0.53±0.19)Log MAR、(0.53±0.17)Log MAR、(0.50±0.18)Log MAR,眼压分别为(40.26±6.01)mm Hg、(15.88±3.99)mm Hg、(16.92±3.81)mm Hg、(16.35±4.67)mm Hg,周边房角前粘连范围分别为(304.6±38.0)°、(102.4±39.4)°、(108±43.0)°、(121.5±48.0)°。术前单纯组和联合组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前房深度、前房角周边前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随诊时间点两组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粘连范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单纯组和联合组在术后各随诊时间点比较,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周边前粘连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随诊时间点联合组较单纯组改善更明显。在并发症方面,两组总发生率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组中前房积血发生3例。结论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并发症少,都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房角分离术可以更多的开放房角,但是在降低术后眼压方面未显示额外的优势。

  • 单位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