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 男性61例, 女性42例, 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 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 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 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 <4月龄组33例, 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 <4月龄组17例, 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 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 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 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 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 0.52, 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 <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 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 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 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 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 -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 患儿眼轴长度增长, 角膜屈光力降低, 屈光度数降低, 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 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 2021, 57:34-40)

  • 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