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320排CT脑灌注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的影像学诊断为良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66例患者,根据颅脑MRI的T2相表现分为无瘤周水肿(22例)与瘤周水肿组(42例)。66例患者术前均行320排CTP及CTA扫描检查,扫描所得数据经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比较2组瘤组织TTP数值的差异,由参数生成脑灌注图像、CTA图像及融合图,观察瘤周引流静脉腔径变化及矢状窦的侵及情况。结果 2组中瘤周水肿组的瘤周组织(分别距离肿瘤边缘0.5 cm、1.5 cm)的TTP数值[(28.1±3.3)s、(24.5±2.8)s]要明显大于无瘤周水肿组的TTP数值(14.8±1.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图像融合发现,瘤周水肿组肿瘤引流静脉腔径变宽,形态迂曲,而入窦前部分腔径相对变细,形态挺直,表明引流不畅。结论肿瘤组织及瘤旁脑组织的TTP延长是伴发瘤周水肿脑膜瘤灌注扫描的重要特征表现;肿瘤组织血液回流不畅是瘤周水肿发生的可能机制;融合图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
单位山东省交通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