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置钉和骨水泥剂量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

作者:陈晓峰; 李浩; 欧志聪; 刘奕; 褚学远; 韩桩汛; 郭伟俊; 徐秋妍; 陈锦钊; 祝诚华; 蔡东岭*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 27(14): 1306-131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置钉条件、不同骨水泥注射剂量对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从6具老年尸体中选取30个腰椎标本(L1~L5),排除先天畸形、骨折及肿瘤,测量骨密度确诊骨质疏松后,将60侧椎弓根随机分为2大组,分别行初次置钉与二次置钉,并分别经钉道注入1.0 ml、1.5 ml、2.0 ml、2.5 ml、3.0 ml骨水泥。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测量并分析最大轴向拔出力(the maximum axial pullout strength, Fmax)。[结果]影像显示骨水泥主要分布于螺钉尾部,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各相应骨水泥剂量条件下,初次置钉组的Fmax均大于二次置钉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骨水泥剂量增加,两组标本的Fmax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二次两种置钉方式间F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置钉=16.462,P<0.001),不同骨水泥剂量间F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水泥=114.450,P<0.001),置钉方式与骨水泥剂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996,P=0.114)。初次置钉组的Fmax与骨水泥剂量呈正相关(r=0.885,P<0.001),二次置钉组的Fmax与骨水泥剂量呈正相关(r=0.942,P<0.001)。[结论]初次置钉的强度优于二次置钉,骨水泥能增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且骨水泥剂量与强度呈正相关,但是建议骨水泥注入剂量为2.0~2.5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