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性囊肿超声内镜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王子恺; 李闻
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11): 810-813.
DOI: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6.11.025

摘要

胰腺假性囊肿(PPC)是指在胰腺内或胰周异常聚集的体液经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的囊腔,其内常含有胰液、胰酶、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胰腺坏死组织等成分,囊壁由腹膜、网膜或炎性纤维组织构成,而无上皮细胞衬托。 PPC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80%以上,常继发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损伤和胰管堵塞等[1]。10%~25%的PPC源于急性胰腺炎时的炎性渗出,85%左右可经保守治疗自行消散,少数迁延不愈长期存在。25%~40%的PPC源于慢性胰腺炎长期、反复的刺激形成的囊腔,此类PPC多与胰管相交通,且90%以上不能自行消退[2]。 PPC需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 APFC)、急性坏死物积聚( ANC)、包裹性坏死( WON)和胰腺囊性肿瘤等相区分。2013年急性胰腺炎亚特兰大修订标准中,按照病理及病程将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分为APFC、ANC、WON和PPC共4类,其中ANC和WON继发感染时称为感染性坏死。在修改后的标准中将胰腺脓肿的概念去除,并将其分为感染性PPC和WON两类。不同局部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亦不相同,如超声内镜( EUS)或传统内镜引导下穿刺支架置入引流治疗更适合于PPC,而对于WON效果差;对于含有固体坏死物的胰腺脓肿、感染性的PPC或WON,EUS及传统内镜引导下穿刺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可能更为适宜。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