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段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同位素特征

作者:陈公正; 武广*; 武文恒; 张彤; 李铁刚; 刘瑞麟; 武利文; 章培春; 江彪; 王志利
来源:地学前缘, 2018, 25(05): 202-221.
DOI:10.13745/j.esf.sf.2018.4.10

摘要

道伦达坝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一个中型的铜钨锡银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砂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亦赋存有矿体。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萤石-白云母-电气石-锡石-黑钨矿阶段(Ⅰ阶段)、石英-萤石-黑钨矿-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阶段(Ⅱ阶段)、石英-萤石-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银矿物阶段(Ⅲ阶段)和方解石-萤石-黄铁矿阶段(Ⅳ阶段)。道伦达坝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WL型)、富气两相包裹体(WG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Ⅰ和Ⅱ阶段均发育WL型、WG型和S型包裹体,两阶段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介于309389℃和242339℃、6.2%46.3%NaCleqv.和5.3%41.4%NaCleqv.;Ⅲ阶段主要发育WL型和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53268℃,盐度介于3.5%35.4%NaCleqv.;Ⅳ阶段仅发育W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4188℃,盐度介于2.1%7.6%NaCleqv.。前两个阶段为中高温、高盐度流体,Ⅲ阶段流体具中低温、高盐度特征,而Ⅳ阶段为低温、低盐度流体。矿床的δ18OH2O值介于-10.0‰7.2‰,δD值介于-127‰-81‰,由Ⅰ阶段到Ⅳ阶段,成矿流体由以岩浆流体为主逐渐演化到以大气降水为主,表明道伦达坝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热液,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组成(-7.4‰-1.2‰)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铅同位素组成(μ值介于9.39.7)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造山带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流体的多次沸腾和混合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