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412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43例, 女169例, 年龄64(28~9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活检(BMB)及FC检测,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FC检出骨髓侵犯的患者进行基因分析。评估BMB及FC检出骨髓侵犯的阳性率以及一致性。根据BMB和FC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1)BMB+FC+:115例;(2)BMB-FC+:50例;(3)BMB+FC-:8例(样本量较小, 结果未纳入统计分析);(4)BMB-FC-:239例。分析不同组别DLBCL骨髓侵犯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有效率、5年生存率以及流式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BMB及FC检测骨髓侵犯的阳性率分别为29.9%(123/412)及40.0%(165/412), 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41, P=0.001)。BMB+FC+组结外受累数量多(≥2个)、脾肿大、巨大包块、较高增殖指数(Ki-67>70%)、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评分(3~5分)、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临床特征均高于BMB-FC+组和BMB-FC-组(均P<0.05)。BMB+F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3.5%(73/115), 低于BMB-FC+组和BMB-FC-组的88.0%(44/50, P=0.048)和90.0%(215/239, P=0.032)。3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9.7)%、(72.5±8.6)%及(75.2±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FISH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102例为非特指型(NOS), 48例为双打击淋巴瘤(DHL), 15例为三打击淋巴瘤(THL)。与NOS亚型相比, DHL、THL亚型肿瘤细胞侧向散射光(SSC)增大的比例更高, CD10表达、CD38强表达及CD56表达阳性率更高, 表达胞膜免疫球蛋白限制性轻链比例更低(均P<0.05)。结论 FC用于诊断DLBCL骨髓侵犯与BMB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FISH检测, 有助于DHL、THL辅助诊断和危险分层, 对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