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手法缓急补泻的科学性和科学内涵。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K组(空白组)、P组(模型组)、A组(频率50-100,单位:次/min,下同)、B组(101-150)、C组(151-200)、D组(201-250),造脾虚模型,用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双)治疗,观察兔行为学、GAS和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等指标的变化。用摩法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结果:行为学A、B、C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组恢复速度较快,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指禅推法各组血清K+、Na+、Cl-离子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摩法四个组GAS之间变化程度大小依次为B>A>C>D;摩法B组RBC-ICR及RBC-C3BRR均上升(P<0.05),C组RBC-C3BRR上升(P<0.05);光镜和电镜下B组脾虚家兔胃黏膜厚度均值等指标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组与K组形态最为接近。结论:(1)手法频率与效应具有相关性,缓急补泻作用真实存在;(2)频率介于60~180次/min的手法操作可产生良性效应具有补的作用,但以100~150次/min为最佳,频率超过201次/min的手法具有泻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