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喂养对神经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3月参与广东省人民医院3个幽门后置管随机对照试验(RCT)的175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神经重症成人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基础疾病、用药情况、气管导管重插管、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鼻肠管远端置管位置,以及患者入选临床试验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AP将患者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P的危险因素。此外,根据鼻肠管远端置管位置将患者分为胃内组和幽门后组,对不同置管位置以及不同人群VAP发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① 175例机械通气神经重症患者中有42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24.0%。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0.1的VAP影响因素有幽门后喂养、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纤支镜检查,其中VAP组幽门后喂养比例和GCS评分显著低于非VAP组〔幽门后喂养:19.0%(8/42)比36.8%(49/133),GCS(分):5 (3,7)比6 (4,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幽门后喂养是减少VAP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R)=0.360,95%可信区间(95%CI)=0.151~0.857,P=0.021〕,纤支镜检查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10,95%CI=1.051~4.647,P=0.036)。③经床旁X线证实的鼻肠管远端置管位置在胃内、十二指肠第一段(D1)、第二段(D2)、第三段(D3)、第四段(D4)及空肠段患者的VAP发生率分别为28.8%(34/118)、0%(0/4)、8.3%(1/12)、26.7%(4/15)、22.2%(2/9)及5.9%(1/17)。与胃内置管相比,幽门后各段置管患者的VAP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在全体患者中,幽门后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胃内组〔14.0%(8/57)比28.8%(34/118),OR=0.403,95%CI=0.173~0.941,P=0.032〕。根据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AGI分级对胃内喂养及幽门后喂养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SOFA<12分及AGI≥Ⅱ级的患者中,幽门后组VAP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胃内组(SOFA<12分:OR=0.392,95%CI=0.154~0.995,P=0.044;AGI≥Ⅱ级:OR=0.086,95%CI=0.011~0.705,P=0.006)。结论 幽门后喂养可降低神经重症患者VAP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