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常用骨肉瘤化疗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临床用药方式提供指导。方法将骨肉瘤细胞混悬液与不同浓度吡柔比星、顺铂、卡铂、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分别作用24、48、72 h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MTT法测定每一孔的吸光度值OD,制作生长曲线,并求出药物的IC50。用IC50浓度的药物分别作用于骨肉瘤细胞24、48和72 h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了解细胞的周期分布及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印迹技术观察细胞的PCNA、Bcl-2、Bax、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的骨肉瘤细胞,比较细胞死亡数量于时间关系。MTT实验:不同时间组及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对MG-6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呈现不同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细胞周期分析:在细胞各期可见明显凋亡峰,细胞周期各期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蛋白免疫印迹:PCNA在不同药物组骨肉瘤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不同,不同药物组Bax表达与对照组明显增加,Bcl-2表达减少。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吡柔比星对MG-63细胞的抑制率和时间关系密切,和浓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样剂量吡柔比星5 d的效果比3 d好。卡铂具有与顺铂类似的效应,但卡铂如果替代顺铂在化疗中的作用,卡铂的量必须是顺铂的25倍以上。甲氨蝶呤作用于骨肉瘤细胞MG-63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作用逐渐增强,尤其是用量和效果有明显关系。异环磷酰胺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
-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