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肝移植受者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00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68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7例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97例,女103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22~75岁。400例肝移植受者中,200例年龄≥60岁为高龄肝移植受者(ER)设为ER组,200例年龄<60岁为非高龄肝移植受者(NER)设为NER组。受者均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或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观察指标:(1)两组受者和移植物生存情况。(2)肝移植受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3)ER组的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生存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1)两组受者和移植物生存情况:400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 d至7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3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R组1、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72.70%、60.66%,1、3年移植物生存率(GS)分别为72.70%、59.64%;NER组1、3年OS分别为78.84%、75.48%,1、3年GS分别为78.84%、74.22%;两组受者总体生存情况和移植物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712,5.681, P<0.05)。(2)肝移植受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Child-Pugh评分、供肝冷缺血时间(CIT)、合并高血压病、供受者血型、术中出血量、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中血浆输入量、术中晶体液输入量、术后7 d内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后7 d内最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是影响肝移植受者死亡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26,1.022,1.084、1.070、1.701、2.728、1.000、1.056、1.089、1.000、1.000、1.000、1.003,95%可信区间为1.006~1.045,1.005~1.040,1.060~1.170,1.011~1.132,1.133~2.554,1.701~4.374,1.000~1.001,1.031~1.082,1.039~1.142,1.000~1.003,1.001~1.004,1.000~1.002,1.001~1.004,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供受者血型、术后7 d内最高AST、TBil是肝移植受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022,2.761,1.000,1.007,95%可信区间为1.001~1.044,1.612~4.727,1.000~1.001,1.002~1.012, P<0.05)。(3)ER组的分层分析:①ER组200例受者中,0 h≤CIT≤8 h、8 h<CIT≤12 h、CIT>12 h受者分别为96、73、31例,其1年OS分别为77.46%、73.33%、54.07%,3年OS分别为62.67%、65.05%、41.30%,3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08, P<0.05)。②ER组200例受者中,供受者ABO血型相容、供受者ABO血型不相容受者分别为182、18例,1年OS分别为77.32%、27.78%,3年OS分别为64.63%、22.22%,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165, P<0.05)。 结论:ER的总体生存情况差于NER,年龄、供受者血型、术后7 d内最高AST、TBil是肝移植受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缩短供肝CIT(<12 h)及避免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可以延长ER生存时间。
-
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浙江大学;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