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肝癌细胞上清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活性的影响

作者:陈贺捷; 姜慧娇; 梁倩; 武杰; 桂显伟; 邹海亮; 邢稚坤; 王二强; 陈雪玲; 吴向未*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03): 317-331.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3种肝癌细胞上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性影响,探讨较长时间维持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的新模型。方法收集培养48 h后的Huh7、 Hepa1-6和HepG-2等3种肝癌细胞无血清上清,分别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每组约5 000个)共培养,对照组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培养后第1、3、 5、 7天,取各组混悬液50μl,台盼蓝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计数并计算存活率;培养后第7天,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并用ELISA测定4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半胱氨酸蛋白酶-3酶的活性。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台盼蓝染色可见,随原头节培养时间延长,各组存活率均不断下降,无血清组、 Huh7组、 Hepa1-6组和HepG-2组原头节在第5天时存活率分别为(46.54±1.11)%、(46.19±3.60)%、(55.90±2.33)%和(68.73±1.06)%;至第7天,Hepa1-6组和HepG2组原头节存活率分别为(36.09±0.95)%和(45.69±0.40)%,与对照组(17.99±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uh7组(19.04±1.7)%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培养后第7天,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和Huh7组原头节蓝染数目多,透光度差,有较多崩解坏死物质;Hepa1-6组也可见较多蓝染原头节,透光度尚可,镜下崩解坏死物质少;HepG-2组原头节蓝染数目少,透光度较好,镜下崩解坏死物质少。扫描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和Huh7组原头节形态大体破坏,微毛、吸盘等超微结构紊乱、崩解,Hepa1-6组、 HepG2组虫体表面较为饱满且平滑,超微结构也较为清晰完整。半胱氨酸蛋白酶-3酶的活性检测结果显示,Hepa1-6组和HepG2组酶活力单位分别为20.51±0.61和17.51±0.59,与对照组(22.15±1.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1); Huh7组为22.67±0.9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癌细胞上清可改善无血清体外培养条件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活性,并以HepG2细胞上清作用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