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揭示实验室内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汰选中蚊抗性发展趋势、形态表型和蚊击倒抗性相关钠离子通道(VGSC)结构域Ⅲ基因片段(Kdr)的变化。方法实验室严格控制饲养条件,用溴氰菊酯汰选白纹伊蚊至30代,计算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并获得抗性倍数(RR),成蚊接触筒法计算成蚊死亡率。随机选取汰选白纹伊蚊抗性株及敏感株的雌蚊,测量成蚊的体长等8个形态学指标,并对所测形态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CR扩增抗性株及敏感株雌蚊钠通道结构域Ⅲ基因片段,TA克隆,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经过汰选,抗性株的LC50由0.020 mg/L变成0.048 mg/L,其抗性倍数为2.4倍。幼虫生物测量结果显示抗性株具有低度抗性,成蚊抗药性生物测试表明R-20代白纹伊蚊为抗性群体,且抗性级别为R。18代白纹伊蚊抗溴氰菊酯株(R)与敏感株(S)的体长、前腿长、中腿长、后腿长、翅长、翅宽、触角长和喙长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代数的增加,白纹伊蚊抗性株在形态学各方面指标的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测序显示,Kdr第96、132、204个位点碱基敏感株为C,而抗性株则突变为T;第111位敏感株碱基为A,抗性株则为G;第534位抗性株碱基由T突变为C。然而,敏感株及抗性株均未发现上述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突变,未影响其蛋白质的表达。结论实验室内采用溴氰菊酯抗性汰选抗性白纹伊蚊模型成功。溴氰菊酯汰选抗性白纹伊蚊形态表型发生变化,溴氰菊酯汰选抗性白纹伊蚊的19代、20代蚊Kdr基因一些位点发生碱基突变,但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