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馆藏出土青铜器腐蚀概况研究

作者:王中驰; 江旭东; 夏建建; 潘春旭
来源:材料保护, 2016, 49(12): 69-8.
DOI:10.16577/j.cnki.42-1215/tb.2016.12.018

摘要

武汉博物馆发掘并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在历经长时间自然腐蚀后,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徽镜(SEM)、能谱仪(EDS)、拉曼光谱仪(Raman)等分析技术,对武汉博物馆馆藏出土青铜器显微组织、热处理工艺、化学成分、锈蚀现象和锈蚀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出土青铜器均为铸造成型,其中一件样品为典型高锡薄壁青铜器;此外,高铅含量青铜器较多,且某些样品在恶劣的埋藏环境下出现了严重锈蚀甚至通体矿化的情况;出土青铜器锈层结构各异,且Raman测试表明,锈蚀产物主要有5类,分别是孔雀石[CuCO3·Cu(OH)2],粉状绿色锈副氯铜矿[Cu2Cl(OH)3],蓝铜矿[2CuCO3·Cu(OH)2],赤铜矿(Cu2O)及铅黄(PbO)。有害锈的存在会不断加剧青铜器的溃烂与穿孔,必须及时处理。

  • 单位
    湖北省博物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