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适合米槁幼苗生长发育的土壤质地。方法:选取我国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米槁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对米槁幼苗生长节律、构件、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1)米槁幼苗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极显著(RH2和RD2分别达到0.990以上和0.987以上,P<0.001),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速生期内壤土处理下苗高和地径的净生长量及占总生长量的比例最高,苗高累计生长分别为36.153 cm(砂土)、52.226cm(壤土)、31.798 cm(黏土),分别占观察期苗高总生长量的58.63%、63.51%、59.92%;地径累计生长分别为0.802(砂土)、1.062(壤土)、0.750(黏土),分别占观察期地径总生长量的60.30%、61.71%、59.52%。(2)壤土质地上培育的米槁幼苗的分枝数、叶片数、叶面积、主根长均高于砂土和黏土质地,较构件生长最差的黏土处理组分别高27.6%、43.5%、47.9%、38.6%,其中侧根长较砂土处理组高41.1%。砂土和黏土处理的米槁幼苗差异不显著,壤土处理上的米槁幼苗显示出显著差异。(3)米槁幼苗的地上部分干重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体呈现壤土质地最大,砂土居中,黏土最小。结论:壤土拥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和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对米槁幼苗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