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失调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GMPI检查的8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56例、女性25例, 年龄(56.1±15.6)岁, 同时纳入同期就诊的23名健康受检者为健康对照组,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GMPI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率(PFR)、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相位分布标准差(PSD)、相位直方图带宽(PHB)、静息总积分(SRS)]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GMPI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时间间隔不超过7 d。通过Kruskal Wallis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GMPI各指标、Hs-CRP、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关系。2组间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同步性的影响。结果 LVEF、LVEDV、LVESV、PFR、PHB、PSD、Hs-CRP、NTpro-BNP在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3.846、14.791、21.089、6.251、18.892、20.347、19.171、35.654, 均P<0.05);心功能Ⅰ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LVEF、LVEDV、LVESV、PFR、PSD、NTpro-BNP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84, Z=3.462、3.038、3.519、3.489、2.203, 均P<0.05)。SRS、LVESV、LVEDV、PHB、PSD、NTpro-BNP、Hs-CRP水平与纽约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35、0.547、0.474、0.481、0.458、0.671、0.439, 均P<0.05);LVEF、PFR与纽约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63、-0.304, 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左心室机械同步与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LVEF、PFR、心率、LVEDV、LVESV、SRS、Hs-CRP、NTpro-BNP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2.550、χ2=6.146、t=4.042、Z=3.149、χ2=5.335、χ2=5.993、Z=4.978、χ2=6.154、Z=4.381, 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LVEF、SRS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失调的独立影响因素(B=-0.166、0.278, B值标准误为0.068、0.130, Waldχ2=5.927、4.584, P=0.015、0.032, OR=0.847、1.320, 95%CI:0.741~0.968、1.024~1.702)。结论 LVEF、LVEDV、LVESV、PFR、PSD、NTpro-BNP可能具有早期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价值;LVEF、LVESV、PFR、LVEDV、PHB、PSD、NTpro-BNP、Hs-CR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 以NTpro-BNP、LVEF、LVESV的提示作用较优;SRS水平升高、LVEF水平降低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失调的独立预测因子。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