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跟外族和外国的交往,其实也由此决定了译者的文化位置和社会身份。本文要处理的是19世纪中叶其中一位最早直接参与西籍翻译的中国知识分子王韬(1823—1897)。作为传统文人,王韬为经济所迫受聘于上海的"洋夷",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担负起宣扬西方文化的任务,承受着传统文化包袱的重压,被"华夷之辨"的思想困挠,无法认同自己的工作,无法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从王韬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传统文化思想同外来西方思想的矛盾和冲突,怎样透过其中的文化传播中介——译者,来体现出来。这一方面对于我们理解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有所帮助,另一方面更可展示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