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2年,以《晨报副镌》为中心,梁实秋和周作人围绕“丑的字句”能否入诗这一观点展开了诗学论争。这场论争展现出早期新诗内容开放性和语言混杂性的特点。虽然这场论争从表面上看只是关于诗歌字句使用的小纷争,但激烈的论争背后是白话新诗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如何选择和运用语言的问题,是诗歌现实功利性与艺术审美性的对峙,是对传统诗歌美学原则和诗意遭到破坏后如何重新建构的探索。这场论争中展现出来的诗学问题对新诗理论建设和诗歌创作实践有着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所展现出的语言问题也成为后来中国新诗史上众多论争发生的关键原因,这也充分体现出语言学转向为新诗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