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基于自身田野调查实践,以参与式观察视角研究影像民族志。这一视角依赖于人类学家自身的拍摄者身份,而对这种拍摄者身份、对拍摄过程中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对拍摄内容的选择和编辑的梳理与反思则构成了影视人类学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学科实践下,拍摄者相对于影像及其观众而言,始终是更加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对影像民族志自身的主体性有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此种视角下的研究也容易压缩乃至忽视影像民族志的图像主体性。要认识作为“图像主体”的影像民族志,人类学家就需要跳脱出图像生产者的惯常视角,进入图像内部来探索它们如何实现自身的传播与消费。这需要一种更加关注图像本身如何被接受、观看、谈论的“图像—人类学”方法论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图像接受与消费的“观者视角”与在此视角基础上形成的“批评之维”,它们共同标志着影像民族志研究的重心从拍者视角到观者视角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