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社会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本身所内含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使其在写作实践中一再遭遇困境。柳青在《创业史》中通过刻画梁生宝"观察者"的人格面向在其"理想性"内部建立起了难得的现实感和丰富性,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这一困境,但他从"时代本质"而非个体本身出发的写作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这一人物的深化。柳青这一写作实践所蕴含的突破与限度启发我们在当下重新思考文学的美学意义与社会关怀的兼容,以及一直以来对文学的"思想意义""现实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