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长程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评价晚期不可切除肺癌患者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75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首次化疗之前的CEA、SF、CA125检查结果为基线标准,分别在第2、4、6周期化疗结束之后重复检测肿瘤标志物水平。随访并记录临床参数,分析在化疗周期中CEA、SF、CA125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第2周期化疗结束后,分别有10例、51例、14例患者达到PR、SD、PD疗效标准。第4周期结束后,分别有11例、44例、20例达到PR、SD、PD疗效标准。第6周期时,仅获得48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分别有7例、21例、20例患者达PR、SD、PD疗效标准。在第2周期、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各疗效组之间的CEA变化状态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各疗效组之间SF、CA125的变化状态仅在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CEA变化趋势与第2周期(r=-0.296,P=0.012)、第4周期(r=-0.404,P<0.001)影像学疗效存在负相关关系。SF变化趋势(r=-0.405,P=0.023)、CA125变化趋势(r=-0.418,P=0.039)与第6周期影像学疗效存在负相关关系。在第2、4、6周期,CEA对疗效评价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2、0.693、0.806,SF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6、0.793、0.757, CA125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3、0.610、0.679。Cox回归分析发现,仅有第2周期后影像学疗效评价、ECOG PS评分≥2分(χ2=2.596,P=0.031)是影响晚期肺癌患者PFS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肿瘤标志物对评价晚期不可切除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效能欠佳。CEA对第2、4周期化疗效果有一定评价效能,SF、CA125仅对第6周期化疗效果有较高预判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