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本永远都处在未完成状态,潜对话性是伟大作品在文学史发展中的重要属性之一。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作为这种潜对话的例证之一,中国作家苇岸对梭罗的接受与偏离值得学术界关注。与梭罗存在事实影响的中国作家苇岸就与梭罗展开了一场基于文学创作层面上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苇岸既有在写作模式、自然观念、语言特色等方面对梭罗的接受与认同;也有因时代、地域和个人等方面原因而对梭罗的创造性偏离。从苇岸的创作出发,我们可以管窥中国作家参与美国环境文学文本对话的深层动因,并对我国环境文学创作的特质及未来走向做出一定的预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