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I与DTI评估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的脑结构变化的作用

作者:陈慧铀; 冯源; 陈谦; 毛存南; 王鹏; 苏文; 张颖冬; 周俊山; 殷信道; 王丽萍*
来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8, 24(04): 281-286.
DOI:10.19627/j.cnki.cn31-1700/th.2018.04.002

摘要

目的:比较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中各参数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16年3月-2016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6例,进行DKI扫描。利用DKE软件生成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弥散(RD)、轴向弥散(AD)、各向异性(FA)、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AK)、径向峰度(RK)图,按梗死发生部位(皮质、白质、基底节区)将病人分为三组,选取急性脑梗死部位为感兴趣区,同时测量感兴趣区及镜像区各参数值,对脑梗死部位与镜像区各参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基于MD与MK图的CNR值,对各组内基于MD与MK图的CNR值进行比较。结果:与镜像侧对比,三组脑梗死区域MD、RD、AD值均减低,FA、MK、KA、RK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脑梗死组,MK图的CNR值高于MD图的CNR值(P=0.021),白质脑梗死组MK图的CNR值与MD图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基底节区脑梗死组MK图的CNR值低于MD图的CNR值(P=0.001)。结论:DTI及DKI技术均可敏感地检测到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在对皮质脑梗死的测量中,DKI比DTI成像能显示更多的组织信息及微观结构改变,在对白质脑梗死的测量中,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在对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测量中,DTI则更具优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