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般认为,西汉以来的狭义"西域"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今新疆地区,广义"西域"更包括中亚乃至更远区域。然而,与《汉书》明显有别,《史记》所见早期"西域"概念多与匈奴有关,连称作"匈奴西域",对应匈奴右部居处的河西地区,最初并不包括今新疆及中亚范围内的城郭小国。相关史料重订,也有助于认识大月氏、乌孙西迁及匈奴浑邪王降汉等重要事件。《史记·循吏列传》《汲郑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的类传排序,以官吏群体的活跃阶段为线索,揭示着西汉政治文化的前后变迁。而联络西方、征伐大宛,是武帝晚年的重要举措,《大宛列传》由此居于兴用"憯急之臣"的《酷吏列传》之后,相关活动被视作武帝政治的尾声。此传虽涉张骞、李广利经历,但全篇仍以大宛为中心,偏重通使大夏等大国,而非城郭小国,并使用"西国""西北国""西北外国"等表述。西汉武帝以前,"西域"概念实际主要对应河西地区;至昭宣之世,伴随汉王朝西进,"三十六国"的西域概念,始逐渐出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