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迅早年科学观与宗教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是其与基督教文化发生关联的思想背景。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接触中,他更为看重张扬个性、反抗奴役的"摩罗"精神;对于《圣经》文本,鲁迅不仅在语言、文体和风格上借用了其文学性的因素,更通过对耶稣受难事件的改写将其与中国国民性问题对接,与基督教思想对话。其对既有宗教形式的否定不是出于理性与宗教的对立,而是对理想中的信仰自由与现实里的精神奴役之间距离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