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寒地大豆霜冻害演变特征,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5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6年逐日日最低气温资料和大豆发育期资料,基于作物霜冻害等级气象行业标准,采用数理统计和墨西哥帽小波法分析大豆乳熟期轻、中、重霜冻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研究区各站霜冻害发生年份的产量增(减)状况。结果表明:1971-2016年,黑龙江省西北部、三江平原西北部及牡丹江半山区等地为寒地大豆乳熟期霜冻主要发生区域。大豆乳熟期轻度、中度、重度霜冻害在1971-1980年发生范围最广、发生频率最高,2011-2016年发生范围及频率最小。寒地大豆乳熟期霜冻害发生存在3~5年短期振荡周期和20年左右的中期振荡周期。1971-2016年,霜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以负效应为主。对典型站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乳熟期霜冻害出现日期越早对产量的负效应越大。霜冻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霜冻等级及出现日期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对寒地大豆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 单位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