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黄淮麦区现有强筋小麦品种遗传组成,本研究利用SDS-PAGE、KASP技术和35K SNP芯片技术对黄淮麦区具代表性的27个强筋小麦品种进行了高分子量谷蛋白鉴定、品质相关基因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HMW-GS鉴定结果显示,供试品种在 Glu-A1、 Glu-B1和 Glu-D1位点优质亚基分布频率分别为85.2%、74.1%和81.5%。从位点间亚基组合看,含有三个、两个及两个以下优质亚基的品种数为14个、10个和3个,分别占比51.9%、37.0%和11.1%。1BL/1RS、PPO活性和黄色素含量基因鉴定结果显示,优势单倍型非1BL/1RS、 Ppo-A1b(低PPO活性)、 Ppo-D1a(低PPO活性)、 Psy-A1b(低黄色素)和 Psy-B1b(低黄色素)分布频率分别为66.7%、66.7%、29.6%、48.1%和51.9%。同时含两个低PPO活性单倍型( Ppo-A1b/ Ppo-D1a)的品种有7个,占比25.9%;同时含两个低黄色素单倍型( Psy-A1b/ Psy-B1b)的品种有9个,占比33.3%。籽粒硬度基因鉴定显示,供试品种基因型较为单一,除西农529( Pina-D1b/ Pinb-D1b)外,其余品种基因型均一致( Pina-D1a/ Pinb-D1b)。从多基因聚合结果看,供试品种中未检测到聚合了以上所有优势单倍型的品种,表明现有的强筋小麦品种在遗传上仍有较大改良潜力。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强筋小麦品种遗传背景较为狭隘,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028~0.495,平均仅为0.397;供试品种分为三大类,分别有11个、7个和9个品种,聚类结果基本符合地域来源和亲缘关系特征。
-
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