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后脑CT影像学特征变化

作者:胡颖新; 贾凤菊; 台桦; 于振华; 戴军; 于涛*
来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 30(05): 523-547.
DOI:10.16250/j.32.1374.2018016

摘要

目的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 单位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济宁医学院;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