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的推动和塑造

作者:卓今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64(05): 49-57.
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9.05.005

摘要

当社会负面价值占主流时,社会怪病就会渗透到文学内部。作为有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采取理性阐释、反思性阐释、建构性阐释来把控局面,通过思想探索、知识创新、情感表现的方式对文学的精神向度进行有效调节。由于阐释与文本的依存关系的多样性特征,阐释者在检验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历史时期获取信息。阐释实践中本身不变的本质——作为理解和沟通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它的不变的本质在运行过程中自我排斥。它把那经过扬弃的理论返还到阐释实践,对文学的思想、形式以及审美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升华和超越。文学经典作品在经典化过程中承载了这种变化和历史信息。文学经典作为个别性的一种公共性持存,它的意义需要阐释来呈现。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产生影响的过程。

  • 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