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模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二维体外模型。方法:将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与神经节细胞(RGCs)通过0.4 μm聚碳酯膜微孔小室进行共培养。按照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分为高糖组和对照组。高糖组和对照组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0.0 mM和5.5 mM。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成像观察细胞形态;应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划痕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的能力;采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的形成能力;使用碘化丙啶-烟酸己可碱实验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细胞迁移数目、凋亡率、管腔形成数量及交叉点数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细胞增殖力的光密度(OD)值和细胞迁移率为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共培养模型细胞培养48 h后,共培养模型上室RGCs呈单层椭圆样贴壁生长,下室RMECs较不规则,均呈单层铺路石样生长,细胞间呈紧密连接状态。高糖组和对照组RMECs的OD值分别为1.163(1.142,1.188)和0.812(0.805,0.817);两组RGCs的OD值分别为0.723(0.709,0.759)和1.934(1.803,2.030),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069,-5.940;P<0.05)。高糖组和对照组RMECs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53.64(37.69,65.88)%]和[32.25(22.34,42.85)%],前者迁移能力强于后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1,P<0.05)。高糖组和对照组RMECs的迁移数分别为(164±31)个和(113±16)个;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30±4.29)%和(9.65±3.43)%;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3±5)个和(19±4)个;管腔交叉点数分别为(11±3)个和(13±2)个。两组RMECs迁移数、管腔形成数及凋亡率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3,-2.137,-2.929;P<0.05);管腔交叉点数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4,P>0.05)。高糖组和对照组RG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91±1.15)%和(4.87±1.70)%。两组细胞凋亡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MECs与RGCs藕联二维体外共培养模型具有与单细胞培养相同的表观,在高糖环境下,RMECs与RGCs的活性、凋亡、RMECs的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均表现为同步的病理生理改变,为DR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奠定了模型基础。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全文